燕园的叶子又黄了,落了,距离秃了约莫还有半个月的光景吧。去年这个时候的我,看着满地萧瑟的时候,充斥着的即将成为这里一份子的激动,因而反倒是并不觉得心情低落。今年的这个时候,已是园中人的自己,却因为一次又一次的实验失败,以及受到内卷气氛的影响,开始感到了焦虑。一般这种时候,我的疗法就是给自己猛灌鸡汤,再打打鸡血,写篇战斗檄文,第二天就又斗志昂扬了。今天就来故技重施,看看能不能提振一下士气。
卷和躺平
内卷这个词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突然兴起的,指的就是大家都削减了脑袋学习、工作,以获得某些资源上的优势。带来的后果就是,你加班到 8 点,别人为了比你更勤奋就加班到 9 点,进入一个恶性的循环,最后,谁也别走了。老板自然是乐得见到自己的员工拼命加班,只是同为打工人,何必难为打工人?躺平则就是另外一个角度了,能摸鱼的时候就尽可能摸鱼,6 点下班绝对不 6 点 1 分走,完成交代的任务然后,顺其自然。
巴菲特说,人生像是滚雪球,找到湿的雪和和很长的坡道,雪球就会越滚越大。我觉得他漏了一点,就是初始的雪球的大小。总的来说,现在坡道上的雪已经不多,如果一开始的那个小雪球很小,那么,滚雪球前半段中的消耗是很有可能大于积累的,滚着滚着,雪球不但不会变大,反倒会变小。以我的经历来说,选择坡道,和专业、职业的选择是有一些对应的,例如,程序员这条坡道前段的雪还挺多,但是后段的雪就不那么多了;公务员则是国家负责给你的坡道上铺上一层不薄也不厚的雪,能不能滚的很大,初始资本的积累就显得尤为重要。
那么我是哪一派的人呢?我的理念是:该卷的时候,我努力卷;能不卷的时候,或者说,卷的意义不大的时候,就不卷。学校里的氛围,相对来说氛围其实是比较和谐的,没有那么多的乌七八糟,而在这个时候,卷的收益还是蛮大的,实际上你可以认为就是在搓一开始的那个小雪球,如果你能够在开始滚雪球的时候,半径比别人大上那么一小圈,那么你后面积累的速度也就会上去,并且如果在同一个坡道上的话,你会越滚越快,别人只能在你后面吃土,而你,赢家通吃。所以,在学校里,适当地卷一些,在我看来,收益是很大的。当然,我强烈建议已经不愁吃喝的朋友们,直接躺平,多去创造一些精神财富留给后代。卷的意义不大的时候是指,你加班到 9 点,实际上是从 6 点摸鱼到 9 点,可能抽了那么 15 min 做了点工作;或者是著名类似学堂路上边骑车边 Linux 这种,前者无效率,后者有可能造成巨大安全上的后果,我都是坚决反对的。
挫商
之前谈到过一个观点,做科研的奖赏函数,是非常稀疏的,可能早些年会 dense 一些。我最近这个 6 个月,对此是深有体会,基本上没有收到什么正向的激励,很是有挫败感,开始逐渐怀疑自己。我觉得这个感觉其实有这几方面的原因:
- 信息的传播速度变快了:经常看各大公众号推拳打脚踢,天才少年,被它们的这些文章带的很焦虑;同时,pyq 里面也有越来越多的从业者,我数了下,朋友圈里面大大小小 best paper 得主的数量两只手都快数不过来了,看他们发 paper accepted 的内容,更焦虑了;
- Taste 更挑剔了,实验难度更大了:为什么实验不太成功呢?因为现在做的工作的难度相对于之前会更有挑战性,一方面这是大势所趋,简单的应用新方法到旧问题(A+B)模式的 paper 被接收的概率大大降低;另外一方面,也是做科研的 taste 逐渐提高了,可能有些想法依旧不是特别的成熟,但那些非常 straightforward 的 idea 大多过不了自己这关,因而也就不会有特别容易做的实验;
- 正式成为了研究生,肩上会有了研究任务以及一个明确的期限:有师兄师姐在研二上如果还没有发出 paper,就会特别焦虑,也是这么个原因,因为马上就要找工作所以随着秋招春招的迫近,紧迫感随之而来;而入学之后,也会有导师分配的项目,同样也有结题的压力的因素。
综上,在正式开始研究生生涯不久,我就感觉到了精神上的疲惫;身体上倒还好,或许是得益于没事就去踢野球蹭友谊赛(PS:昨天友谊赛还制造了点球并且罚进了哈哈哈)以及还算合理的作息,头发啥的还没开始掉,有望保持到35岁。我能想到的解决这种焦虑的方法,其实也就是少和别人比较,多往前看看,做好每天的工作笔记,方便在点滴之间回顾一些小的结果;多和亲朋好友沟通,交流感情;以及,适当地进行一些放松,毕竟坡道很长,人生也很长;吃点好的,现在开始很认同一句话:垃圾食品是人类性后的救赎,偶尔放纵一下,感受可乐入口时的刺激与爽快,真的很解压。
明天会更好
我觉得不单单是我,也许有很多同学朋友也都会面临这样的烦恼,希望这些不成体系的废话能够博君一笑,若是有所帮助,那自然是再好不过了。
衷心希望,每个研究生都能永葆头发,科研顺利,明天又是新的一天!